重新看百度,亚马逊是好的榜样
百度Q2财报发布后,因盈利不及华尔街预期,两天内股价暴跌20%,一向重视短期目标的华尔街给了百度一个重重的惩罚。
但是,股市的波动并不能代表百度的真实市值,一直以来百度的股价都处于被低估的状态,特别是在进行移动互联网转型和大举进军O2O之后,百度已经逐渐摆脱单纯依靠搜索和广告盈利的局面。新时期重新看百度,亚马逊或许是好的镜子。
从财务状况来看,亚马逊多年来一直处于亏损或微弱盈利的状态,而市值却屡屡飙升。新时期的百度在财务状况上比亚马逊要好的多,在技术投入上百度不输于亚马逊,在投资和业务扩张上与亚马逊大体相似。用亚马逊的股价来评判百度的真实市值可谓恰如其分。
首先,股价反应的是一个公司的未来价值。
贝索斯的一贯作风是通过巨资投入进入更多的新领域,进而把亚马逊这块蛋糕不断做大,为投资人讲述一个更宏大的故事,即使当前的财务状况捉襟见肘,公司未来的潜力却不容小觑。
亚马逊已不再是一家纯粹的电商平台,近些年来被大家所熟知的“砸钱”行为就不只一二。先是尝试无人机送货,引来全世界媒体的瞩目。在自制剧领域投入了数千万美元,并与流媒体视频服务提供商Netflix甚至HBO争夺用户。尽管Kindle大获好评,另一款硬件产品——FirePhone却悲喜参半。发布了智能蓝牙Echo音箱,企图在智能硬件领域分一杯羹。当然还有亚马逊引以为傲的云服务,以及流媒体电视机顶盒。频繁的跨界投资一度让亚马逊股价低迷,终还是说服了华尔街的投资者。
其实,和亚马逊对比来看,百度的投资更理性也更有章可循。2011年百度收购去哪儿62%的股份,确定了自己在在线旅游市场的市场地位。之后接手爱奇艺和PPS,在竞争激烈的在线市场市场拥有一席之地。而后相继投资了易到用车、51用车以及Uber,弥补了在出行市场的短板。不久前,李彦宏豪掷200亿元发展O2O,为餐饮+出行+旅游+票务的O2O布局划上了句号。
无论是投资的理性程度还是投资所带来的回报,百度都比亚马逊完成的更加出色,就算是让华尔街颇具微词的百度钱包,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便成为了国内第三大移动支付平台。百度用O2O再造一个未来,而市值也迟早会回归到百度的真实市值。
其次,技术积累比商业模式更重要。
在美国,电商的渗透性远不及中国,亚马逊每年的销售额不及阿里巴巴的三分之一,市值却在阿里之上。除了亚马逊给自己的未来画了一张大饼,在技术上的积累功不可没。
以亚马逊的无人机送货为例,2014年亚马逊申请了一项名为“预判发货”的新专利,根据顾客以往的订单、产品搜索、愿望清单、未付款的购物车商品等数据进行分析,进而在顾客正式下单之前便通过无人机把货物送出。尽管不少人把亚马逊的此举归为噱头,却展示出了亚马逊对创新和未来的引领。而国内的阿里和京东,虽然在大数据上成绩斐然,但仅局限在如何利用大数据从用户的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钱,在物流、用户研究等技术问题上却鲜有作为。
国内的互联网巨头皆有其明晰的商业模式,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阿里和腾讯的成功就起因于商业模式的成功,但百度却是一个在技术上肯下血本的个例。仅在2014年,百度在研发方面的费用就达到了70亿元,相继引入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学者吴恩达,以及执掌微软亚洲研究院超十年的张亚勤,当然还有很多一线技术人才。与此同时,百度在美国成立硅谷研发中心,并建立起涵盖大数据、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百度研究院。由此奠定了百度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方向的世界领先地位。
明晰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润,却也葬送了一个企业对未来的想象力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从三大门户过度到了百度、阿里、腾讯的三分天下,一种商业模式的过时造就了一代互联网企业的衰落。在未来必将有更多的商业模式出现,阿里和腾讯也难免沦为昨日黄花。
BAT三巨头中,百度的市值不及阿里、腾讯,但后两者有光鲜亮丽的财报,研发投入却鲜有提及。左右一家企业兴亡的不是股市,也不是金融领域的投资者们,市场才是决定盛衰的关键所在,而能够维持鲜有市场以及开辟未来市场的不二法门却是技术进步。商业模式有很大的随意性,技术发展却始终是有条不紊的,这也正是百度相比于阿里、腾讯的高明之处。
或许华尔街的投资者对来自中国的科技公司仍有不小的偏见,百度的商业布局和技术积累还要给投资者理解和接受的时间。不管怎样,市场总有相对公平的时间,至少从市值上来讲百度应当和亚马逊相提并论。